
作者: 第五分項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 資策會數教所 郭慧中
自從Amazon(亞馬遜網路書局)於2007年聖誕節前推出Kindle閱讀器創造空前話題,並帶動50萬台銷售風潮,緊接著2009年3月Sony公 司正式宣布與Google公司合作,提供超過50萬本不受版權保護的書籍。美國電信AT&T也與硬體業者Plastic Logic合作推出電子書閱讀器,下載圖書業者Barnes & Noble提供的內容;而歐洲市佔率第一電子書廠商iRex已佈局台灣,將推出更大螢幕尺寸,進攻亞洲市場。
今年不分東西方國家,無論是出版業或電子、電信業龍頭皆紛紛搶進此新興市場(表1),期望電子書閱讀器能像音樂市場的 Apple iPod一樣,整合硬體與數位內容,創造新藍海策略。而此波全球風潮的市場大戰,對台灣科技產業與數位產業將造成哪些衝擊呢? 而台灣的機會點和威脅又有哪些呢?
首先,從美國電子書銷售量觀察,2008年快速成長到1,680萬美元(圖1),而從全球電子書閱讀器銷售量預估到2012將可達1,830萬台(圖 2)。再從電子紙(e-paper)來觀察,據市調機構DisplayBank報告指出,電子紙市場在2008年達7,000萬美元,預期在2015年將 躍升至21億美元(成長30倍),在應用領域中,仍以電子書市場為最大宗,約佔50%。而電子紙關鍵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E Ink、SiPix、Bridgestone等公司,而台灣元太科技原本就是Amazon及Sony電子書閱讀器的螢幕面板供應商,今年元太以耗資 2.15億美元併購E Ink,將因此躍升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書面板廠商。而台灣友達友達也不甘示弱,也在今年投資3,000萬美元,取得美國SiPix共31.58%的股權,整 合電子紙的上游材料,正式進軍量產電子書與電子標籤。因此,全球電子紙應用以及電子書市場興起,足以牽動台灣科技產業另一波經濟狂潮。
根據行政院推估,國內電子書產業鏈(圖3)將從去年的120億元年產值成長到2013年將有1000億元,並繼續發展多 元之成熟商品,不僅限於電子書閱讀器,還包括電子看板、電子標籤、電子票卡等。而電子書閱讀器會積極整合更多應用,可支援彩色影像、動態內容等規格,而有 多點觸控、上網功能和手寫功能將是下一波產品主流。
然而,直至2009年上半年,台灣雖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書製造供應商,卻沒有完整成熟的電子書產業生態,也尚未推出自有品 牌的商品。有鑑於此,2009年行政院啟動經濟部、教育部及新聞局共同擬訂電子書產業行動方案,研議優先從教科書和圖書館電子化著手,新聞局將提出「點火 計畫」,補助出版業者發展電子書;經濟部工業局和技術處也會針對數位內容廠商提供研發經費補助;教育部會朝向鼓勵中小學多用電子書閱讀、書包減重,優先將 教科書電子化。
目前在產業界,遠傳為亞洲電信業第一家投入的業者,與誠品書店、三立電視台於7月宣布策略合作,期望建立電子書整合平 台,從最上游的作家、出版社(如天下與城邦出版社)、並與電子書閱讀器的面板業者如元太、友達、台達電;組裝業者如英華達、華碩、鴻海、廣達、佳世達、振 曜等,預定推出自有品牌,期望進軍大陸、新加坡、香港與北美等華人市場。其它還有三家投入電子書交易平台經營,如遠流出版已建置完成的Koobe、義美集 團的Taiwan News,加上BOOK11七月也正式啟動,有近萬本數位典藏文學作品及有價知識內容,提供給不同電子書閱讀器下載。其他包括城邦、宏碁、網祿科技等對電 子書躍躍欲試。
根據以上全球電子書產業發展初步探討發現,台灣已掌握電子書製造關鍵技術且具有全球競爭力,加上在不論是文學、音樂、動 畫創作等多元豐富數位內容皆為華文地區領導者,以上都是台灣主導此新藍海市場的優勢。但是,目前各品牌電子書閱讀器商品功能差異大,數位內容格式與DRM 也多為封閉性,缺乏跨平台和跨載具應用,而且中國大陸也大力推動華文數位內容產業和制定自有標準規範,此時,必須以國家政策推動,積極與兩岸三地(大陸、 香港、新加坡等)等華文地區共同協定電子書內容規格,且建立完善智財權保護機制,加速催生國際化之華文數位閱讀與學習平台,台灣才能從科技硬體製造王國, 轉型為以科技加值知識經濟的國家!